文学-雁荡归来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学-雁荡归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雁荡归来
10月17日至20日,我参加了在浙江瑞安市召开的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张鹤鸣作品研讨会。与发稼、瑞云、凡夫、鹤鸣、长山、武林、石飞、欣葆、少军、景新、国鹰、显志、福久、必铮等老友相聚,分外高兴;见到了活跃于当今寓言界的生力军余途、刚夫、建忠、筱枫、冰子、海鹏、老强、晓梦、吕金华、金雷泉、长裙女孩等新友,有的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十分亲切;会上意外地见到了前辈蒋风先生,相谈甚欢;在温州发稼兄率我等一行前去看望了病后初愈的金江先生,见他除行走不便外,其它都很康健,格外欣喜;会间与发稼兄“同居”,对他的內在美和个性,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遗憾的是,韶华、刘斌、建华、蒲清、杨啸、罗丹、广孝、崇善兄等未能到会。会后戏作二文,现录之:
“时髦老太太”----锦贻大姐
锦贻大姐在瑞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上有个雅号:“时髦老太太”。
谁第一个叫出来的?就像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人一样,难以考证。然此称极为传神,她举止优雅,处处时髦:首先,衣着时髦,蜡染蓝色连衣裙配黑色厚底高跟鞋,楚楚动人;再则,写作时髦,追寻热点观点新颖用词现代,新潮一簇。研讨会上她第一,第二,第三,插一句,我简短些,然后第四,第五,......娓娓道来,声如少女。
她是个极认真的热心人,每评必细读原著,从不马虎。评论总是把作者的优点挖掘得淋漓尽致,缺点嘛,轻轻一笔带过。从高要求说,我并不赞成,但当今评论家,谁不是深谙“旦有亲吻者决不至于给耳光”之真谛,对她这好心人更不应苛求了。
生活中锦贻大姐说话,远不及她的文章那样严谨,常有漏洞,每每让我抓住不放。这次一位朋友盛情款待我们,摆下满满一桌海鲜,席间她说话了:“我这人有个好处,不管多好吃的东西,我都能不受诱惑。”我看了主人一眼,接言:“你看,你又不会说话了,要这样说才对:我这人平时能节制,今天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我都经不住诱惑了。”于是,轰堂大笑。锦贻大姐急了,站起来对我说:“叶澍,凭你的话,从今天起我把你看成好朋友!”瞧,又说漏了吧,原来在今天以前她并没有把我看成好朋友,憾极!
“耐嚼的橄榄”-----刘岚副秘书长
我戏说锦贻大姐后,收到本会副秘书长刘嵐的短函,真不容易啊,这么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收到她的信,极具收藏价值!信中她说:“老是看你做小结,在官场游刃有余,没想到乃是一性情中人。”(褒贬参半)我回信道:“我写戏文,是以另类形式,隆重推出锦贻大姐哦,她一生为人做嫁衣,我就送她一块红盖头吧。哈,要不,给您也来两段......”
关于她,我还真有话说。每次年会,参会者见到的第一人大多总是她。她端坐在报到处,不厌其烦地登记、分发资料......会中更是处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一会儿送返程车票,一会儿发通知......这次在瑞安,好几次在用餐时她还在忙,让人看了心疼。须知这打杂的,却是位编出许多巨著,堂堂中央级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的“冒号”,要是平时,我等小作者见她,还不得既“点头”,且“哈腰”啊。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此言差矣,“与刘岚居,久而愈闻其香”,她是一颗耐嚼的“橄榄”。登雁荡山时,见她搀扶照顾着锦贻大姐寸步不离,形同母女,对她这颗“橄榄”,我已嚼出味来。
既已识人,理应亲近,然,我已决定:今后离她远点!否则,她的美德会将我的懒惰、冷漠反衬得一览无余。
附一:张锦贻(1935年出生)
女。笔名:锦贻、张浙。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嘉善。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绥远省委、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干部,内蒙古师专、师范文艺理论及儿童文学教师、校务委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专著《儿童文学的体裁及其特征》、《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玩具论》、《冰心评传》、《张天翼评传》、《包蕾评传》、以及《儿童文学原理》、《幼儿文学原理》(合作),参与编撰《中华文学通史》(合作),策划主持《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一部分审稿撰写,合作),主编作品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小说选》、《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选(1949-1999)》(上、中、下卷),《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选编作品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故事精选》、《中国民间童话•蒙古族》,论文《论儿童文学民族特点的主要体现》、《当代儿童文学民族化的实现》、《童话幻想新论》、《童话与文化略论》、《关于蒙古族民间童话》、《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新发展》、《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略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童话发展趋势论析》、《与现代化同步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等。创作上曾出版中篇童话《小气球奇遇记》,近期创作以散文、童诗为主。
其作品曾获内蒙古第一、三、五届索龙嘎奖理论奖及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1996年度及2001年第7届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等12项。
附二:
[人物]与大家同行 ——我与周而复的交往 刘岚
1996年秋天,我应邀来到万寿路翠微西里部长公寓,见到仰幕已久的著名作家周而复。他是我从小就崇拜的作家。记得上中学时,我曾夜以继日地看完了他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当时的文艺作品大都是反映艰苦岁月中的革命斗争生活、阶级斗争、打打杀杀,惟独这部小说,写的是十里洋场上海资本家的生活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所以感到题材特别新鲜。“周而复”三个字就印在我脑子里了。如今能见到作家本人,兴奋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已经八十多岁的周而复,非常注重仪表,西装革履,精神矍铄,双眸透着睿智。他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不像80多岁的老人,只是耳朵背,和他交流很费劲,我只是默默地听他谈自己的经历和创作。这次见面,主要是谈《周而复六十年文艺漫笔》在我社出版事宜。这部49万字的书稿,是作者60年间对文艺创作的随笔、对人生的感悟。第一次见面,这位经历过各种风暴见过大世面的文化部前副部长、大作家是那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甚至教给我延长生命,多做工作的方法。他说他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看书写作到8点上班。每天能挤出2个小时,一周就有12小时,加上星期天,一个月就是72小时,一年就多出了36天,几十年下来,可以学到多少东西,可以做多少事,生命不就延长了吗?他自豪地说,这个作息时间在退休前,他坚持了几十年,所有的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只有早上的时间是最安静,最没有干扰,最能保证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即便在出国访问期间,他都是这样挤出时间写作的。其勤奋的程度非一般人能比。
编辑《周而复六十年文艺漫笔》,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大家就是大家,非同一般寻常人。周而复知识的渊博,文化底蕴的厚重,绝非与生俱来,完全出于作家个人的勤奋、刻苦和睿智,尤其他那不趋炎附势、坚持独立人格的做人风格,令我景仰。编辑名家的书稿,尤其要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虽说周老交给我书稿时说:“我已经编好了,没问题了。”我却丝毫不敢懈怠,毫不客气地挑出两百多个问题,纠正了几十个重要错误。如陕北民歌“顺天游”,按常识是“信天游”,是不是自己孤陋寡闻?我查了资料,又请教了音协的同志,确认应是“信天游”,但不敢轻易改动,又和作者沟通,周老并没轻易言改,他也查了资料,请教了陕北的专家,最后确认应是“信天游”。可见就是大作家,也是相当严谨的;还有一处介绍屈原写到顷宣王,前后不一致。我一直查到《史记》,查到《屈原列传》才确定是顷襄王。而这两篇文章都曾在报刊、书籍上多次刊用,却没有纠正。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当我将样书送给周老时,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说:“这是近年来我出版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你的工作非常认真。”当时,周而复开始考虑他的封笔之作《往事回首录》交给哪家出版社出版。虽然我明确向他表示希望能拿到这部书稿,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抱太大希望。因为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而这最后一本书,是他为自己的一生画的句号,关系如何评价他一生的重要著作。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说过:“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自己。”像周而复这样的大作家,经历过左联、抗战、解放战争、延安整风和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始终身处风口浪尖,辛勤笔耕70年。他的著作真实记录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还出访过30多个国家。他所经历过的人生磨难,用他的眼睛观察到的历史,由他心灵感悟到的人生滋味,用他如椽大笔记录下的史实,绝对是独特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往事回首录》具备了文学作品的两个要素———独特性和独创性,作为有20年编龄的编辑,我当然知道这本书的价值和分量,但周而复会把这本书交给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编辑吗?我心里确实没有底。在《周而复六十年文艺漫笔》出版以后的三年中,每到年节总有机会去看望周而复,尤其难忘的是1999年11月26日《作家文摘》竟用一个版的篇幅,转载了《山西青年》刊登的《谁是最贪婪的人———世纪中国巨贪“梦幻组合”》。该文把周而复列为守门员1号,苦于周而复无经济问题够不上巨贪,该文自作聪明地称周是“精神巨贪”。这篇文章把周而复那本不平静的心境彻底搅乱了。2000年初愤怒的老人把《山西青年》《作家文摘》一同告上了法庭。记得他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去旁听庭审,要给我送相关的申诉材料。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当我按约定的时间6点到家时,白发苍苍的老人已在楼道里站了一个多小时(他记错了时间),看着愤怒含冤而又无奈的老人,我心灵受到了震撼,对这些哗众取宠不负责任的报刊感到愤怒。他们打搅了老人平静的生活,要知道,他惜时如金,是以每一天计算自己生命的,他有那么多的著作还要去完成,尤其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往事回首录》正在紧张的写作中。对于这样的大作家,你无法不认真。2000年3月6日,我在海淀区人民法院旁听了审理。对于那些胡搅蛮缠,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我真想报以老拳。因为赴日事件是党内处理的,此案不了了之。后来,《山西青年》、《作家文摘》两家报刊的主编登门道歉,《作家文摘》还刊出了“致歉声明”。但我明显地感到重创后的周而复已元气大伤,身体大不如前,每次见到他,他会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地讲述那不堪回首地往事,“那是为写抗日战争长篇《长城万里图》才到靖国神社实地考察啊……”这时的周而复明显地有些老态龙钟了。
更没想到的是不久他毅然决定,把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往事回首录》交给我编辑,交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记得在中国工人出版社50年社庆那天,周而复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全总领导倪豪梅,握着周而复的手连声说“我们是看着你的《上海的早晨》长大的。”全社职工对他表示了十分的尊重,也就是社庆十天以后,1999年10月25日,他和我社签下了《往事回首录》的出版合同。签了合同,让我喜忧掺半,喜的是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忧的是,这本书将涉及许多政治敏感话题,我一个普通编辑,能否担此重任。两年后,2002年,我拿到了完成的全部书稿和300多张照片,开始了艰难、漫长的编辑工作。书稿涉及到的难点不少,涉及到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上千的人名、古旧诗词都要核对确认;作者年事已高,记忆有误,写作的时间跨度大,不是在一个完整的时段完成的,前后重复,尤其是赴日事件,反反复复说了七次之多;对于书稿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的问题,有些过于情绪化,言辞过激,是否妥当;对中央已下结论的问题如何处理,很难把握;作者又是书法家,手写的繁体字极难辨认,又经复印,复审、终审都感到头痛,将来发排工人如何操作?300多幅照片,如何选择,插在哪里,120多万字超出合同约定20多万字,又要考虑成本……在编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比编一般的书稿投入的精力要大好几倍。而我本人又要完成个人的创收指标,还得同时编其他的书。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使《往事回首录》的发排十分艰难,尤其是资金的压力,是此书的出版一度搁置。而因为书稿涉及太多的重大事件,按规定还需报批、送审。出版的时间一拖再拖,最后触怒了作者,周而复竟给原全总领导倪志福同志写信,指名道姓地指责“找不到刘岚延误了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违约”,为此全总的主要领导都做了批示。我真是有苦难言,出了这么大的力,下了这么大的工夫,反而遭此责难。幸好,社里领导很理解个中的难处。王晓龙总编辑并没有指责我,而给我创造了条件,社里统一了认识,加快了编辑出版的步伐。
对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查阅有关资料,各国概况、史记,近代史、古旧诗词,堆了一桌子,随时核对、备查,有时发现一首诗、一个事件版本不同,说法有出入,就选用最权威的。好几种版本的,选用大多数说法一致的,纠正的硬伤几百处;照片的选择,定了一个原则,尽量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如重要人物没有当时的照片,就选用相关的照片,只要真名真姓真有其人;关于涉及到的敏感事件、人物,难免有恩恩怨怨就尽可能避开、保留最客观的叙述,删去情绪化的攻击的臆想的措辞,激烈的文字;作者耿耿于怀的赴日开除党籍事件,最让我苦恼,这是中央的决定,曾上过新闻联播、国内外报刊。作者因此受了处分,开除党籍达16年之久,作为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是不可能回避的,共产党是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应该尊重历史。经反复研究,最后下决心,在书中完全保留,按时间顺序,客观地叙述所发生的一切,应该给老人一个说话、说明真相的机会,毕竟这是封笔之作,以后不可能再有机会了。
当我带着书稿到北京医院1009病房,向老人汇报、商量编辑书稿的情况时,我再次见到的89岁的周而复,他已十分虚弱,十分消瘦。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让你受委屈了,我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请你理解,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切委屈,埋怨顿时烟消云散,面对老人的信任、重托,我深感责任重如泰山。我责无旁贷,无言以对。看得出来,他的生命已快走到尽头,他尽量节省着自己的体力,分秒必争地策划着未竟的事业———《周而复文集》的出版,《长城万里图》电视剧的改编,全部手稿、图书的捐赠,书信集、照片画传、书法作品展……他耐心听取我讲述三审对书稿的意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思路清晰地提出删减的意见,对封面的构想,对照片的安排,将亲笔写下的书名交给我,包括从四本合成三本,从120万字压缩至100万字……我们一老一少,在病榻前商议、探讨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每次到医院,我都预先拟好提纲,争取用最少的时间解决问题,生怕耗费了他那本已不多的生命,而周而复总是抱怨我太不主动,去医院的时间太少……说心里话,我真不忍心老去打扰病中的老人,他真的需要安静,需要休息,他实在太累了。
2003年12月24日,平安夜,天上飘着雪花。我从下午3点到北京医院,一直到晚上7点半,和周而复对书稿中的细节做了最后的磋商,那天谈话十分投机。当晚,他吩咐李秘书一定替他请我吃饭。在纷飞的雪花中,我和李秘书步出北京医院。我们谈着老人的勤奋、人格……最后,我婉拒了李秘书的盛情,毕竟,这天是平安夜,家人都等着团聚,没想到,这竟是和周而复最后的诀别。
1月3日,周而复90诞辰,他高兴地吃了文化部领导送来的生日蛋糕。由于不消化而至虚脱昏迷,1月8日晚23点20分,与世长辞。
周而复顽强地走完了他90年的生命历程终于得到了安息。
在他的灵前,在和老人做最后告别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我为没能让他在生前看到《往事回首录》的出版而痛惜。而又为本书在最终面世时,将会收入人们为他送行的照片、挽联,收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的“周而复同志生平”,因为在这份生平中,周而复终生追随的中国共产党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至此,《往事回首录》为周而复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年6月,我终于取回送审的书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为:“该书稿是个人回忆录。回忆录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对研究党史、国史有一定的史料、认识价值。”出版社紧锣密鼓,加紧修改、印制,《往事回忆录》终于出版了。我终于可以告慰周而复的在天之灵了。
如果老人地下有知,会瞑目了。
《往事回首录》(周而复著,中国工人出版社,一套三册定价:88元)
(选稿:黄丽春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岚)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fable.cn/content-468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学-雁荡归来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学-雁荡归来;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yuy/2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