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流连,坐在老师车头的岁月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学-流连,坐在老师车头的岁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流连,坐在老师车头的岁月
孙今泾
晚上看《死亡诗社》,片子的最后,孩子们站在桌上,对曾经带给他们生命灵感的Mr. Keating说 “船长,我的船长”,突然就很想哭。
早上醒来,才明白那样一种被指引的感觉是我所熟悉的,尽管并没有像电影中那么强烈,但它同样用一种我喜欢的方式给我打开了世界。于是就想写一篇东西,给那些已经并不很清晰的日子,而在每次触到文字就倍感欣喜的时候,日子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还能记得小时候,在用惯了同一种语句来形容我的心情,我记下跟大多数小朋友一样的故事。写作对于我就是游离在真实和虚构之中,不过那时候的虚构和临摹没什么两样,都显得无力苍白。语言在这种状态下无疑是痛苦的。就是那个时候,张鹤鸣老师开始鼓励我们写寓言、童话、小说、散文、诗歌、儿童剧,进行并不成熟的儿童文学创作。
上课最初的教室是在瑞安市实验小学,那时候我年纪很小,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车子上,送我回家。我属于大多数听话小学生中的一个,作文语句通顺,偶尔还会用些 “好词好句”。在这样一堆人里呆久了,就忘了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拿起笔就是“今天天气晴朗,万里碧空”。所以,在那个不大的教室里,第一次看到装订成册的那些文章,那种对模式的习惯才一下子被捅破,对文字的兴奋感也一下子涌上来,就像现在也时常会冒出来那样。
相比其他的作文学习不同,在课上我们接触到了各种体裁,并尝试创作。文字载体的多样性很自然地就对写作本身起到了一种刺激作用。当我们想要表达一种情绪心得或者记录一些事件人物,可以不再仅仅用“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来框定,而是可以用觉得最擅长、最合适的方式。张老师给我们讲不同体裁的特点,比如讲述诗歌韵脚,剧本格式,小说情节发展等等客观的东西,还会让我们读例文,进行感性认识。因为老师对各种体裁都很熟悉,所以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也对体裁的选用有了初步的概念。
当然,我们刚刚起步,张老师对于我们体裁的要求也并不严格,比如写寓言,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拾掇,寓意并不会被特别强调。这和张老师自己所创作的寓言特点有关,不拘泥于单纯的寓意本身,同样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教育方式:写作本身并不是为了区分文体,文体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记录生活。
正因为这样,张老师会给我们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我们自己选择文体进行创作。而每堂课都会有装订成册的文章,供我们阅读讨论。这其中,有专题性的名家例文,有学长学姐们的经典范文,还有我们自己创作的文章。就像大一在新闻系,我和一些朋友在校园媒体里做记者、编辑,常常会说“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就莫名地兴奋”一样,那时的小孩子也是特别需要一种外在形式上的鼓励。
课堂上还有自由点评,每个人都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几篇,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或者谈谈感想。那样,就让最初习惯以模仿入门的写作慢慢地开始带上自己的特点和一些批判意识。其实这些东西的学习是融入体内的,很早的时候开始,以后就能伴随人一起成长,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
因为一种氛围的影响,我身边的好些朋友都和我一样,写东西的热情很高,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软性作业”,还会自己偶尔写上几篇。我们也常常聚在老师家里讨论写作、学习,或者聊聊生活。很神奇的感觉,好像生活里发生的事一下子多了起来,小日子变得很大很大。
我并不是写得特别好的那种孩子,只是对于文字在不同形式下、在不同人的手中所展现出的样子开始有了很奇怪的偏好。故事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闪在我的脑子里,世界用文字让我对它有了最初的自觉的好奇和喜爱。而现在,我在复旦的诗社里写点诗,用一种自己的感觉去触摸对生活任何平钝的角落,我有时就会笑着想起那段日子,它带我走进世界的某一层,即使世界本身无聊而反复,但在那一层观望却是另一个样子,不会那么让人失望和疲倦。
有时候想想,我们每天仍在学习这个世界,真实记录是困难的,而用感知到的去构筑另一个世界有时候却会简单很多。相对真实的认识也是在这样一个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可能的 。将过去抽象化得出的结论,往往让自己都觉得吃惊。所以当我说出“这就是小时候接触儿童文学带给我的影响”时,我还是吓了一跳。
其实不仅仅是写作本身的学习。因为几乎每一届培训班结束张老师都会将同学们写的优秀文章汇编成书,比如最早的《梧桐树下的秘密》。而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常常会参与书籍的封面设计、校勘和出版。当小编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我们和老师还会常常联系,放假的时候聚在一块儿,就像当年学习的时候一样。大家都在不同的城市,人和日子一样每天都在变,生活的交叉也越来越少,但我们都有的那段故事,我们同样记着,并留着各自不同的烙印。
真让人流连,那些坐在老师车头的童稚岁月!
( 双羽按:作者孙今泾,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女孩,中考超过省重点分数线9分还伤心落泪,随后赴上海考取交大附中,才有了笑容。高中三年,很快成了尖子生。被复旦特招录取,现为复旦大学国学系学生。)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fable.cn/content-487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学-流连,坐在老师车头的岁月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学-流连,坐在老师车头的岁月;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yuy/2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