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梧桐树下”的回眸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老师-“梧桐树下”的回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梧桐树下”的回眸
——在“双羽”学校的情缘
林 珑
记得刚接到张老师约稿的时候还是十一月底,深秋的南京,梧桐正在飘叶。这是南京最有韵味的时节,一层秋雨一层凉,伴着满城高大的梧桐,随秋风飘落的片片金黄的叶子,装点出萧瑟中的温暖与怀念,怀念那段从“梧桐树下”开始的文字旅程。
《梧桐树下的秘密》是我们作文班的第一本合集,那本印刷不甚精美、文字仍显稚嫩的小集子至今仍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因为那见证了张老师引导着我们走出的第一步。
时间回到 9 年前,那时我还是刚刚升上四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了用书上摘抄的好词好句堆砌起看似漂亮的文章,习惯了将一周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从头到尾叙述下来作为周记上交,仅仅因为比其他同龄的孩子阅读量稍大,知识面更广,因此作文每每还能得个不错的分数。但是这种作文很快就让我感到困惑了,我似乎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瓶颈,因为我不知道除了模仿、记录和堆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写出好文章。如果没有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或许就会对文字失去信心,困惑一段时间后就停止对文字的追逐,从此安安分分写写按考试要求、中规中矩的作文了。
所幸在班主任的介绍下,我结识了张鹤鸣老师,张老师不仅是一个亲切慈祥的长辈,关心爱护我们,更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带领我们进入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殿堂。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寓言、小说、戏剧,第一次用自己稚嫩的笔尝试着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张老师从来没有布置过硬性的作业,但是我们就是一回家就忍不住拿出稿纸写。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培训班里的气氛真的很好,我们仿佛拥有了一个课堂之外的秘密花园,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天马行空,不论写得怎样,只要是自己独立的创作,都会受到鼓励和表扬。当时班里大部分是和我差不多的四年级、五年级的同学,还有比我们大的同学,已经上初中,可是大家完全没有受到年龄或学校的限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那简直就像古人的“以文会友”,我还记得当时已经上初中的林一晨给我们读她的诗《致秋瑾》,我们一群同学听得又佩服又技痒的心情,那是一种怎样充满活力的创作气氛啊,正是在那样气氛的熏陶下,我们那一届的培训班里,涌现出很多非常出色的同学。也是在那个时候,很多同学写出了自己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由于很多都是四年级同学写的,张老师就风趣地总结为“四年级现象”。
可能因为那时的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能够自己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又没有毕业班的压力,张老师又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书本外的广阔天地中,所以正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比如那时的我常常睁大眼睛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往往一件小事就能激发我写寓言的灵感,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有人把被捉住的鸟放回山林,我就想,要是有人把被放飞的鸟又捉回来了呢?于是就写出了寓言《放鸟捉鸟》。还有一次是看一个动画片里,一个人有一项用筷子夹苍蝇的绝活,我就想,要是苍蝇都被夹完了,这个人该怎么办呢?于是又写出了《夹蝇王》。张老师常讲,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个怎么样,寓言往往就在身边。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张老师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都收录到《梧桐树下的秘密》里,让我们自己当小编委,甚至还让我们自己设计封面,而老师不计得失地为我们自费出版,就是为了让我们留住一个文学的梦,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虽然今后我们不一定都从事文学创作,但我们每个人都感谢张老师,是他照亮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照亮了我们的人生起步。
去年高考结束后,张老师特意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有两个省份的高考题和我四年级时写的《放鸟捉鸟》不谋而合,这样的巧合,真让我有些意外,不过想想张老师对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题寓言化的总结,也觉得是情理之中。而那时候我们在张老师带领下走出的一步步脚印,也让我觉得如此温暖如新。
注:这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特别有见解的女孩。9年前(小学四年级)写的寓言竟与08年两个省的高考作文题惊人的相似,奇迹!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fable.cn/content-4886.html
以上是关于张老师-“梧桐树下”的回眸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张老师-“梧桐树下”的回眸;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yuy/2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