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儿童故事网,分享儿童故事,包括:睡前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故事等,是您给儿童讲故事的好助手。

孟子寓言谈概

  • 孟子,寓,言谈,概,原文,标题,孟子,寓,言谈,概,
  • 寓言故事-小马儿童故事网
  • 2024-07-04 00:50
  • 小马儿童故事网

孟子寓言谈概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寓言谈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孟子寓言谈概

摘要 研究者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则,实际上我们认为其数量远不止20则。孟子寓言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孟子的即兴创造和孟子言行。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包括说明事理、针砭时弊、诠释学说三大部分。孟子寓言的表现形式,以嫁接寓言、同心圆寓言和寓言标志为其主要特色。孟子寓言的艺术成就,以简洁隽永、形象逼真和逻辑性、对比性为主。研究和分析孟子寓言,对于我们管窥古代社会、启迪智慧、借鉴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寓言 表现形式

1.引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每篇各分上、下),其中有些是孟子的弟子万章等人所作或是他们的记录。孟子的文章淋漓酣畅,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其中的寓言,文字简短,绘声绘色,非常生动。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寓言,历来认为数量少,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庄子寓言、韩非子寓言等。公木、陈蒲清、白本松、吴秋林等人均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篇,在各类寓言选本中,孟子寓言都没有超过10篇,《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集孟子寓言10篇,《中国古代寓言选》和《中国历代寓言选》都集有9篇,《寓林折枝》7篇,《中外寓言鉴赏辞典》4篇。其中,普遍看好的寓言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墦间乞食》(离娄下)、《学弈》(告子上)、《校人烹鱼》(万章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但近期有人认为孟子寓言有22则[1],而据笔者统计,《孟子》中能够称得上寓言的有59则,几乎每章里都有寓言。

2.孟子寓言的来源。

一般地讲,寓言是由文人创作出来的,但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上,文人自觉主动地创作寓言的应该始于唐柳宗元,其寓言独立成篇,此前的寓言均为哲学或文学著作的附庸。孟子寓言是《孟子》的附庸。由于他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影响,没有从远古神话故事中取材,而只是汲取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营养,加之自己的就近取材,就形成了孟子寓言的主要来源。同时,我们还应当把孟子本身具有寄托意义的言行记载视作寓言,这样,孟子寓言的来源基本上可以有四种类型。

2.1 历史故事。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君子们引经据典已属普遍现象,他们所征引的都是前代典籍或前贤遗言,皆有神圣话语的意味。[2]当然,引用他们言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叙述相关故事,其故事蕴含寓意,有所寄托,就成了寓言。孟子寓言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有15篇,主要引用舜、文王、孔门人物等人的故事。

父子杀舜(万章上)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蓋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故事赞扬了舜虽然遭家庭人伦之变,对其顽父劣弟仍不失孝、悌之心。常人做到此点是很不容易的,舜做到了,这从当时的伦理标准看,这种行为是为孝悌之楷模。宋朱熹说,按《史记》曰:“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即其事也。[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寓言常冠以“昔者”二字,如《大王去汾》(梁惠王下)、《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校人烹鱼》(万章上)等。

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左传·哀公二年》云:“邮无恤御简子。”杜预注云:“邮无恤,王良也。”王良为春秋末年的善御者,先秦两汉古籍多称之。这则寓言里,赵简子的幸臣嬖奚不懂得驾车的规则,王良依照嬖奚的标准驾车,自然没有收获。真正的御者是不会为这种人驾车的,因此,王良“请辞”。寓言告诫我们不能“枉道从人”,即为了暂时的一点利益而牺牲原则去迁就别人。它在客观上也说明,内行人不能按部就班地依照外行人的具体标准做事,从其反向标准操作往往会有收获。

此类寓言还有《阳货馈豚》(滕文公下)、《仲子食李》(滕文公下)、《仲子食鹅》(滕文公下)、《西伯养老》(离娄上)、《庾公追师》(离娄下)、《缪公馈伋》(万章下)等,这些都与某位历史人物有关,在史书上或多或少地都有所记载。

2.2 民间传说。

公木在《先秦寓言概论》中说:“据史籍所载,先秦诸子大量收集、将工和改造民间故事作寓言,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习。”[4]《孟子》中的一部分寓言,也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由再创作而形成的。”孟子寓言除撷取历史故事外,多采用民间传说,这与他的儒家思想和务实精神密不可分。这种类型的寓言一般都有“今有……者”、“有人于此”等字样。

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宋国大夫戴盈之认为,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商品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预备先减少一些,等到明年,然后完全实行。孟子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除恶务速的道理。他由“日攘其邻之鸡”到“月攘一鸡”,把统治者为维护一些明知不好的规章制度,而采取貌似有理、实际拖着不办或缓办的手法,毫不客气地形象地揭露出来,入木三分,发人深思!

《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墦间乞食》(离娄下)、《学弈》(告子上)、《冯妇搏虎》(尽心下)等,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寓言。

2.3 即兴创造。

孟子文章长于譬喻,而寓言又是比喻的高级形态,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喻也就成了寓言。孟子在与人辩论时,常设喻说理,其喻即为寓言之来源。

托妻游楚(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以类比联想的推理方式,从朋友无友道,不能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应该绝交,到士师失职,不能治理好属下应撤职,最后推论到国君无能,不能智力好国家,该怎么办?结论不言自明,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此类寓言一般都在论辩中出现,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讲寓言故事,批驳梁惠王的言行。再如齐人沈同问孟子燕国是否可以讨伐后而伐燕,孟子以“杀人”为例,说明燕可以伐,但并不是说齐能伐之的(公孙丑下)。对孟子所即兴创作的寓言,有时我们很难与来源于民间传说的寓言截然分开。如《学弈》(告子上),是孟子在评论王是否聪明时所讲的一个故事,说明聪明与否不在于资质,而在于专心致志,这是孟子的譬喻,还是取自民间传说?难以定论。

2.4 孟子言行。

陈蒲清在《世界寓言通论》中说,寓言是有所寄托的故事。《孟子》中所载孟子的言行真实与否且不评论,单就其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而言,足以构成寓言。历史上,孔子、庄子、诸侯王都可以作为寓言人物,因此,我们说孟子也可以作为寓言人物,部分栩栩如生的故事只要反映了普遍的道理,具有寓言的合理内核,就可以视为寓言。

孟子不朝(公孙丑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孟子本要朝见大王,因王称病不见,孟子也称病不见,而后一错再错,他只得躲在景丑氏家里去。寓言客观上告诫我们,做人应该诚实守信,一旦出错,要立即改正,否则,错上加错,后患无穷。

孟子寓言中,以孟子作为寓言人物的寓言有8则,包括《孟子受金》(公孙丑下)、《孟子简驩》(离娄下)、《馆人失屦》(尽心下)等。

3.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

寓言,是由一个特殊的事件引伸出普遍的道理,也就是指有所寄托。同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在某中程度上也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孟子寓言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说明事理、针砭时弊、诠释学说三个方面。

3.1说明事理。

通常,人们把我国古代寓言分为哲理寓言、政治寓言、社会寓言三大类,把先秦诸子寓言定为哲理寓言。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先秦寓言多是为哲学和论辩说理服务的。孟子寓言自然也不例外。

一傅众咻(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寓言说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选择良好的客观环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就告诫人们,只有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孟子受金》(公孙丑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性。《许行》(滕文公上)指出了事物的联系性。《援嫂》(离娄上)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对我们均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3.2 针砭时弊。

孟子寓言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纵横捭阖,用兵争强,战乱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世风如下,道德沦丧,人心险诈,人格卑污,一个长期而普遍的现象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6]这是孟子所深恶痛绝的。

墦间乞食(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却偏要摆出堂而皇之的架势,装模作样来欺骗他周围的人。这则寓言刻画的齐人,就是这么一个家伙!孟子说:“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当时社会之黑暗,道德之沦丧,足见一斑。

《杀人是兵》(梁惠王上)讽刺了统治者治国无方而借口推责的丑恶嘴脸。《何待来年》(滕文公下)对统治者的办事行为进行了抨击。《求非我徒》(离娄上)说明人受社会影响而腐化变质。这些,都是孟子所处社会的一个缩影。

3.3 诠释学说。

先秦寓言作为哲学的附庸,基本上都是为推行政治主张和各自的学说服务的。庄子说过: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也。[7]用寓言来图解细陈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一方面委婉曲折,易于被人接受,另一方面,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易于打动人心,达到显现学术真谛之目的。孟子寓言是为孟子的学说服务的,有些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不便于直陈坦言,便借用寓言曲折地表达出来。

掩亲(滕文公上)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墨家主张,办理丧事,以节俭为合理。墨家学派的信徒夷子质问孟子此事,孟子便讲了这个故事,夷子听后,神情迷惘,沉默了一会儿,恍然醒悟地说:“孟子已经很明白地教导我了。”可见,孟子以寓言的方式,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学说和观点。

在《穴隙相窥》(滕文公下)中,魏人周霄想知道如何才能做官,孟子便讲此故事,说古代的人不是不想做官,但是,又讨厌不经合乎礼义的道路来找官做,不经合乎礼义道路的,正和男女的钻洞扒门是一样的。在《援嫂》(离娄上)中,孟子阐述了如何救世的问题,对天下百姓,若处于水火之中,就要用治国的大道去拯救,像嫂子跌在水里之需用手拯救就可以了。

4.孟子寓言的表现形式。

孟子寓言分布于《孟子》一书中,或劝谏,或说理,或辩论,或讽喻,不一而足,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一般地讲,孟子寓言或穿插于辩辞之中,或独立成章,但它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容忽视:一是嫁接寓言,二是同心圆寓言,三是有寓言标志。

4.1嫁接寓言。

所谓嫁接寓言,就是把寓言故事根植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谚语、俗语、成语之中,由此出发,引申出新的故事,产生新的寓言。这中创作寓言的方法称为嫁接法,又嫁接法而创作的寓言称为嫁接预演。战国士人在典籍之外,则多援引民谚、流俗故事,自然而成寓言。

阳货馈豚(滕文公下)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这个故事又见《论语·阳货篇》[8]。实际上,《论语》记载的比较详细,而孟子并非照抄照搬,而是以此为基础,简要叙述,并假曾子之口加以评论。有人说,寓言嫁接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原地深挖,二是另外找掘面,三是反面绣花。[9]这样看来,《阳货馈豚》当属原地深挖。这篇寓言说明,待人应诚实,不要耍花招,如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人活得太累!

《沧浪之水》(离娄上)也属嫁接寓言,它嫁接于歌谣之上,孔子以此教育弟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的品质好坏和修养高下,都会有不同的回报。同时,别人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西伯养老》(离娄上)就是以文王兴起和姜尚辅佐之事作为寓言砧木而嫁接成功的寓言。从西伯尊老、养老这一点,足见其仁政之实行,由此推知,文王可以称王于天下。寓言表明,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出问题的本质。《求非我徒》(离娄上)、《曾子养曾皙》(离娄上)、《孔子称水》(离娄下)等均属于嫁接寓言。

4.2 同心圆寓言。

为了说明一个政治主张或学术观点,而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寓言故事,或者在一个寓言故事中再插入一个或几个寓言,这样的若干个寓言就称为同心圆寓言。

逢蒙杀羿(离娄下)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庾公追师(离娄下)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逢蒙杀羿》和《庾公追师》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交朋友要选择政治的人。后羿错在不善于择人,逢蒙则是反恩为仇。前者可惜,后者可恨。庾公之斯学射于伊公之他,伊公之他又学射于子濯孺子,教、学之人均为德优品正者,故子濯孺子能幸免于难。

在《父子杀舜》(万章上)和《校人烹鱼》(万章上)中,瞽叟和象三番五次地想杀掉舜,但均未成功,当象对舜花言巧语时,舜竟相信了他,并委以重任。舜究竟知不知道这事呢?孟子认为舜应当知道。万章说:“那么,舜的高兴是假装的了。”孟子接着讲了《校人烹鱼》的故事,最后说,象是用尊敬兄长的道理来欺骗他的,所以舜就真的相信了他,并不由得高兴起来,哪里是假装的呢?在《校人烹鱼》中,子产也说:“这鱼儿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这两篇寓言用不同的故事阐明了同一个道理。同时,它们在客观上都说明:骗子的话往往有合乎情理的伪装。《工师求木》和《雕琢璞玉》(梁惠王下)都说明,各行各业均有其专门的技术人才,外行不能干扰内行人的工作。

4.3 寓言标志。

孟子寓言多在句前有明显的标志。句前标志,一是指讲寓言之前有过渡句,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前有“王好战,请以战喻”;讲《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前,有“无若宋人然”的过渡句;在《冯妇搏虎》(尽心下)前,孟子先:“是为冯妇也。”二是指在寓言故事中,句前有明显的标志,如“昔者”、“今有人于此”等。

关于句前标志的第二种情形,其起句可分为以下10种类型:

①有N于此。

《毁瓦画墁》(滕文公下):有人于此。

《一傅众咻》(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

《力举百钧》(告子下):有人于此。

《关弓而射》(告子下):有人于此。

②今有N于此。

《雕琢璞玉》(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

③今有NP者。

《何待来年》(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救斗》(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

《御人之馈》(万章下):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

④今有NP。

《无名之指》(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舍梧养棘》(告子上):今有场师。

⑤昔者NP。

《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

《校人烹鱼》(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⑥NP1 有 NP2 者。

《墦间乞食》(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冯妇搏虎》(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

⑦今有VP者。

《为牧》(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

《杀人》(公孙丑下):今有杀人者。

⑧有 VP 者 N。

许行(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⑨AD 有 VP 者。

《掩亲》(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⑩NP 有 VP 者。

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托妻游楚》(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5.孟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评价荀子时说:“他(荀子)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珂、庄周可以鼎足而三。”[10]这也是对孟子文章艺术性的肯定。孟子寓言无不如此。

5.1 简洁隽永,形象逼真。

孟子寓言既没有庄子寓言那种荒唐恣肆、海阔天空的奇想,也没有韩非子寓言那种孤郁怨愤、冷峻奇峭的氛围,而是以“语约而辞尽”见长,常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呼之欲出的优美画面。

揠苗助长(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短短41个字,开头结尾很清晰,有动作、神态、语言,生动之至,把一个因拔苗而累得疲惫不堪的憨态可掬的宋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不仅说明养气“心勿忘,勿助长”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有个深刻的哲理,办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否则,就要失败。《何待来年》(滕文公下)也仅仅用四十余字,成功地刻画出了“攘鸡者”的奸诈、卑鄙的丑恶形象。在“梁惠王上”中,梁惠王愚蠢自负,好战残民,他对自己在荒年采取的措施非常得意,对现实大惑不解,孟子不直接做答,而是用“王好战”作喻来解释,战败后的士卒退五十步的能讥笑退百步的吗?王只能尴尬地承认错误。一个简短而精当的寓言取代了大段论述,形成了极为精约的风格。

孟子寓言中的齐人、宋人、郑人、孔子、孟子、舜、子产、庾公之斯、王良、陈仲子、曾子、弈秋之徒、冯妇等形象栩栩如生,为丰富寓言人物宝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墦间乞食》中,用172个字,刻画了三个场景:齐人妻妾起疑、齐妻盯梢、妻妾相泣于庭中,有对话,有细节,有意义,讽刺了世人钻营富贵利达之可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追求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可憎面目,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描写得细腻逼真,引人入胜。难怪有人说是它是中国短篇小说的开端,实在不为过!

5.2 逻辑推理,引人入彀。

孟子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战火中,那时正是处士横议的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需要进行游说和辩论活动。孟子就是以当时好辩著称的。孟子论辩的对手多半都是当权者,不是孟子直言骨鲠就可以使他们从谏如流的。孟子既要批判他们,又要争取他们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寓言这一艺术形式,恰巧适应了这种需要。寓言的运用,表现出了孟子在论辩中的灵活、机巧和惊人的智慧,同时又使他的文章锋颖精密,笔墨超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行(滕文公上)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听完陈相介绍许行的思想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先后用了“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许子冠乎”、 “奚冠”、 “自织之与”等十二个问句,逼得陈相不得不承认许行是以粟米交换别的生活用品的。孟子利用许行思想的矛盾提出他思想上的偏狭,而后说劳心、劳力的差别,人类必须分工合作,才能营造群体生活。本来驳论可以到此结束,但他在寓言之后,锋头一转,又列举先王们因为劳心民事而躬亲耕作却对人民做出巨大贡献为证,最后还对陈相不能用夏变夷违背其师陈良的教训,严加训责。陈相仍不甘心,勉强再举许行以量制价,又被孟子痛批只问量不问质的荒谬,使陈相陷入了毫无招架之力的窘境。

在《托妻游楚》(梁惠王下)中,孟子先以臣子个人之事作喻,让齐宣王作出结论;再询士师不能治士之事,引王入彀;然后迎头痛批,问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这种层层推进的逻辑力量,使王陷入了无法回避的境地。

5.3 对话为主,反衬对比。

《孟子》与《论语》一样,都属于语录体,对话较多。而《孟子》较《论语》更为详尽细致。孟子寓言也多表现为对话体的形式,且常常使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显示寓言任务特征,增强寓言效果。

瞽叟杀人(尽心上)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这是一则典型的对话体寓言,在孟子和他的弟子桃应的对话中,讨论了权与法,同时又强调了情的重要性。寓言告戒当权者应公私分明,切不可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以羊易牛》(梁惠王上)通过对话形式,说明王将以羊易牛衅钟,使羊和牛在数量上作了对比。《孟子受金》(公孙丑下)在“受”与“不受”上作了对比和阐释。《许行》(滕文公上)以问答的形式揭示了自耕与交换的矛盾。《援嫂》(离娄上)生命了拯救天下与援助个体的方法及原则。《先敬哪位》(告子上)在乡人与伯兄、叔父与弟弟之间作以对比,生命由于礼节要求不同和地位差异,人在内心的恭敬和外在的恭敬可以有所区别。

6.孟子寓言的现实意义。

薛贤荣在谈到寓言的文体风格时说:“寓意蕴籍,余味无穷,耐人咀嚼,语言凝练机智而多弦外之音,含蓄中透露深刻,是它的主要特点。隽永既要求藏而不露,又不能流于晦涩,宛如林中幽径,指引读者一步步探索,又如口嚼橄榄,既能很快尝出滋味,又能慢慢咀嚼回味,穷尽其妙处。”[11]寓言是智慧的火花,是披着外衣的真理,它可以启迪心智,反映社会,折射生活,提供借鉴。

6.1 管窥古代社会。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史书上都有所记载,从孟子寓言中也可以得到反映和佐证。战国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孟子说“王好战”,可知战争频繁。

杀人是兵(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剥削人民、压榨百姓的状况在《何待来年》(滕文公下)中有所反映。《墦间乞食》(离娄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孟子不朝》(公孙丑下)、《阳货馈豚》(滕文公下)、《杯水车薪》(告子上)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士阶层的思想状况。《父子杀舜》(万章上)、《冯妇搏虎》(尽心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6.2 启迪智慧。

孟子寓言是孟子论辩的有利武器,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少寓言都具有普遍的哲理意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强调客观规律性,《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和《君声相似》(尽心上)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这些与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之一──说明事理密切相关。其中有些寓言已形成成语故事而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杯水车薪”、“一傅众咻”、“何待来年”、“校人烹鱼”等。

6.3 提供生活借鉴。

寓言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提升人生品位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寓言对我们今天仍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掘井(尽心上)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水烧到九十九读仍算不得开水,只有再升高一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寓言全面人们进德修业,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济人溱洧(离娄下)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子产济人,是小惠,他不懂得为政之大体。寓言说明,当权者为政不能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应为人民群众作长远打算。这为我们的领导科学提供了借鉴作用。

此外,《西子不洁》(离娄下)告诫人们,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使美者益善,瑕者改之;逢蒙杀羿(离娄下)和庾公追师(离娄下)说明交朋友要选择正直的人;《工师求木》和《雕琢璞玉》(梁惠王下)阐明了内行、外行的关系;《杀人》(公孙丑下)界定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问题;《何待来年》(滕文公下)告诫我们有错要立即改正。凡此种种,读来不无裨益!

7.结语。

孟子寓言是先秦寓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以少而精著称于世。开发和研究孟子寓言,于古于今均有益处。孟子寓言从其来源看,当属现实主义;从其内容来看,与他推行“仁政”密切相关;从其表现形式看,丰富多彩;从其艺术特色看,简约隽永,逻辑性强。我们应当突破前人对孟子寓言之成见,广拓深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古代寓言研究,推动当代寓言之发展。

注释

[1]陈建国.先秦寓言的奇葩─孟子寓言再探[A].西南民族学院学报[J].2003.2,93;

孔漫春.试析《孟子》中寓言的类型及作用[A].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2006.1,34.

[2]过常宝.先秦寓言来源及其修辞功能[A].中国文学研究[J].2007.3,29.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4.

[4]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53.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9.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5.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7,727.

[8]《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丞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9]陈乃祥.寓言百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93.

[10]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0.

[11]薛贤荣.寓言学概论[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228.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许登孝.孟子导读[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

[6]鲍延毅.寓言辞典[Z].济南:明天出版社,1988.

[7]陈蒲清,汤可敬,曹日升,蒋天桂.中国古代寓言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8]刘国正,马达,戴山青.寓林折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注:本文原为与李阳同学共同研究孟子寓言的初稿,李阳当时择要成文《孟子寓言新论》发表于《学理论》2009(11)上。特此说明。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fable.cn/content-6941.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寓言谈概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孟子寓言谈概;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yuy/2619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马儿童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2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