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儿童故事网,分享儿童故事,包括:睡前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故事等,是您给儿童讲故事的好助手。

文学-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

  • 文学,寓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状,艺术
  • 寓言故事-小马儿童故事网
  • 2024-06-17 09:20
  • 小马儿童故事网

文学-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学-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

一、寓言文学研究“现状”

(一)对“现状”一词的定位

一般来说,1919年以前的中国寓言文学被称为“古代寓言文学”;1919年以后的中国寓言文学被称为“新寓言文学”;1949年新中成立后的寓言文学被称为“当代寓言文学。与此对应,1949年以后的寓言文学理论应称之为“当代寓言文学理论”。对当代“寓言文学理论”所作的时段(现状)研究也应定位于1949年至今这段时期。

中国新寓言文学中的“中国当代寓言文学”概念并非定论,至少有两种看法:一是“中国当代寓言文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而新中国之前的“中国现代寓言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这种“性质”的不同让中国新寓言文学发生了从“现代”向“当代”的“根本性”转变。新寓言文学理论也应当跟进,随着这种转变而转变。二是中国古代寓言文学和二十世纪的中国新寓言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从这一“整体”出发才能对中国古代寓言文学和百年来(1919年至今)中国新寓言文学的发展特点作出更为有效的把握。

寓言文学理论研究者一方面要认同中国古代寓言文学和中国新寓言文学从“古代”、“现代”向“当代”的这一“性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以及百年来中国新寓言文学演变历程的整体性,包括“域外来风”对中国新寓言文学演变历程的影响。因为,中国“当代寓言文学”确实具有和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现代寓言文学”的不同特点,但其内在的演变又和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的寓言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应采用既注重“整体性”又注重“阶段性”的研究方式,应将1919年之后的中国寓言文学统称为“新寓言文学”(与古代寓言文学对应),“新寓言文学”又分为“现代寓言文学”和“当代寓言文学”两个阶段。“新寓言文学”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早期”,也即现代时期;1950年至1976年为当代的“建设时期”;1977年至今为当代的“多元发展时期”。这个分期是比较恰当的,符合对中国新寓言文学的一般看法。

本文梳理新寓言文学研究的“现状”,定位于2009年至今这10年来的时间,这个时段,处于新寓言文学“多元发展时期”的后期,(文中称为“近期”)。这样,对近期新寓言文学理论研究特点的论述,在注意到整体之间内在连续性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各个阶段之间体现出的差异。

中国新寓言文学理论的起点并不低,但在到了当代特别是到了“多元发展时期”的后期,其发展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它不仅滞后于中国新文学品类研究的整体发展状态,更滞后于“多元发展时期”中前期的新寓言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寓言文学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滞后不等于没有。近期寓言文学理论研究仍然随着整个新文学理论的发展而悄然发展,并且在发展中进一步突出了多元现象。概而言之,近期中国寓言文学理论的研究由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寓言文学史研究和寓言文学作家作品评论三个方面组成。

古代有佛经寓言进入中国。从明清时期开始,西方寓言文学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寓言文学展开了和西方寓言文学的对话和交流,这种“跨文化”、“跨语系”的碰撞是“新寓言文学”被催生出来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寓言文学理论进入中国,使得这种“跨文化”、“跨语系”的碰撞成为讨论中国新寓言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时不能忽视的问题。

近期的寓言理论研究中,孟丽、刘莉《<伊索寓言>在近代中国报刊上的传播》(《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岳国法《比喻叠加:保罗·德曼的寓言理论构形》(《兰州学刊》2012年12月);陈福荣《中外寓言的对比》(相声,2014年03月04日中国寓言网);孙云宽《本雅明论“象征”和“寓言”的特点》(《安徽文学》2014年第8期);徐长云《“新寓言派”是个什么派》(2014年10月14日《潇湘晨报》);黑白先生《从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说起》(2015年5月12日中国作家网);吕维维《<伊索寓言>译本比较阅读》(2015年08月13日《中华读书报》);叶雷《<颠覆伊索>:对伊索寓言的当代解读》(2010年10月);罗良清《寓言文体解读——从《伊索寓言》说起》《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等论文及《神秘、寓言与顿悟:艾丽丝•门罗小说研究》(2014年6月浙江大学出版社)一书,都体现出对这种“跨文化”、“跨语系”对话的关注。

对寓言文学跨学科、跨体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

对寓言文学跨学科研究方面,李利芳推出了《孙建江的独特“身份”:跨学科视域推进儿童文学研究》(2017年1月4日《中华读书报》),论及了孙建江的寓言创作。另外还有陈永辉《<庄子>的“三言”言说与其现代写作启示》(《写作》2009年15期);凡夫《寓言对当代管理的启示》(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王路《融媒体时代寓言文学的传播途径研究》(同上);陈效东《中国寓言出版现状及对策》(同上);贾蕊《寓言特定语境下的修辞探究》(《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年11月)等跨学科研究文章。

对寓言文学跨体裁的研究方面,马筑生《寓言散文诗集序》(孙建江主编《中国寓言研究·第一辑》2019年5月浙江少儿社)一文,对散文诗寓言进行了论述;《论吴广孝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童话寓言”》(2018年11月《儿童文学信息》)一文,对童话、神话传说和寓言体裁的融合进行了论述;另外如少军《微型寓言初探》(2017年3月《儿童文学信息》)、林植峰《读马筑生童谣寓言有感》(2016年《儿童文学信息》)、肖显志《面对鸟儿行为的惊异——摄影寓言尝试与探讨》(《儿童文学信息》2017年8月总第75期)、吴振尘《论“代言体”寓言剧的本体问题》(《特立学刊》2014年第4期)、程思良《闪小说化寓言——谈寓言与闪小说的互渗》(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张鹤鸣《寓言与戏剧》(同上)、陆生作《在大视野下看童话寓言之功能与创新》(同上)等文章,也都表现出对寓言跨体裁的新体式的关注。

百年来的新寓言文学的发生、形态和变迁都是由“现代性”所决定的。“现代性”指“审美现代性”,对于近期寓言文学的发展,也要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才能得到把握,中国新文学发展如此,中国新寓言文学发展亦如此。新寓言文学还在展开之中,新寓言文学的“现代性”因此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百年来的新寓言文学书写及理论探讨,依然是对“现代性”的种种不同的回应。因此,近期寓言文学理论也跟进在“现代性”这一框架中。近期寓言研究者们的视野不能说不开阔,各种文论思想都有所触及,寓言文学与各种文学体裁的融合也都有所触及,在“跨文化”、“跨语系”“跨体裁”甚至“跨学科”的碰撞中呈现出寓言文学理论多元发展的局面。近期寓言文学理论在悄然中强化了多元格局,比如《用寓言解构<我们的荆轲>》(佚名,2013年03月14日中国作家网);马筑生《寓言化倾向 荒诞式表现——评王剑平<拾易拉罐的小孩>》(《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江泽涵《类型小说中的寓言化手法——读马伯庸的<龙与地下铁>》(2016年03月01日《凤凰读书》);吴其南《寓言和寓言性》(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王重旭《东郭先生,你为什么不忏悔》(《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第1期);陆建强《列子寓言的现代价值解读——读郑宇民<列子资治>》(2015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陈蒲清《传统寓言的当代启示》(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等寓言文学理论文章的触角,悄然伸向许多前沿的寓言文学话题的讨论。不仅表现出对近期寓言文学现状的关注,更是体现出一种在“跨文化”、“跨语系”“跨体裁”甚至“跨学科”的碰撞中强化了的寓言文学理论多元发展局面的趋势。

1、对寓言审美性质的研究

对寓言文学审美性质(本体论)的研究也在悄然进行。

2014年10月,顾建华先生在浙江少儿社出版《寓言探美》一书,全书2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哲理的诗篇》,分为五章,对寓言的“奇幻美”“哲理美”“精粹美”“谐趣美”进行了探索;第二章谈“形形色色的寓言家族”,从“寓言家族及其分类”引入,分别从“体制”“体裁”“内容”“效用”四个方面对寓言的“家族”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谈“多姿多彩的寓言形象”论述了“寓言形象的审美特性”及“生物形象”“非生物形象”及“人物形象”;第四章分别从“先秦两汉寓言”“魏晋南北朝唐宋寓言”“元明清寓言”和“现当代寓言”的角度论述了“璨若星河的中国寓言”;第五章谈 “异彩纷呈的外国寓言”, 分别论述了“古印度寓言”“古希腊古罗马寓言”“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寓言”“欧洲近代寓言” 和“外国现代寓言”。下编为对寓言美探索的一些杂谈文章。这是一部寓言美学性质的探究性著作,是近期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可喜的成果。

韩雄飞、侯颖的《试论动物寓言的艺术特质》(孙建江主编《中国寓言研究·第一辑》2019年5月浙江少儿版社)一文,例举中西寓言作品和艺术理论,阐述了以动物为叙事主体对于寓言在“理”的阐释上的独特优势。韩雄飞《论寓言文学的发展及审美教育价值》(同上)一文,对寓言“形象×寓意”进行了多重的解读,对寓言的文学启蒙、文化启蒙、道德启蒙、智慧启蒙等价值等进行了论述;吴礼鑫《寓言创作的六种思维》(2015年10月中国寓言网);郑婉秋《中国古代寓言的道德寓意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杨启鲁《孟子寓言谈概》(2013年1月中国寓言网)、《爱情寓言:读《西厢》之一》(2015年07月中国作家网),金虹《浅论寓言的意境之美》(2011年11月5日中国作家网);李学斌《寓言美学品格探析》(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任继敏《寓言的独立美学品格》(同上)等,都有较高的关注度。

2、对寓言的历史化研究

与寓言文学批评的“地域化”选择比较而言,新寓言文学的历史化研究比“地域化”的建构在力度和影响上更大,比如陈蒲清的专著《寓言传》,吴秋林的专著《中国寓言史》(2011年版)、《新时期寓言文学的发展》(《中国儿童文学60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2014年7月岳麓书社出版了湖南师大教授陈蒲清先生寓言理论专著《寓言传》。著作445千字,以作者《世界寓言通论》《中国古代寓言史》《中国现代寓言史纲》《韩国古代寓言史》等著作和在“超星数字图书馆”讲课的讲稿为基础,融汇了作者新的研究心得,在上述著作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加强了对各国、各时代寓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论述,对作者自己过去的某些提法作了适当的修正,如将作者过去提出的三大寓言体系中的“印度南亚中东寓言体系”修正为“印度、中东、东南亚寓言体系”。作者还对著作结构进行了调整,努力追求线索清晰而又能突出重追求理论严谨而又能通俗、形象。陈蒲清先生的《寓言传》是近期寓言文学理论建设和中国新寓言文学历史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陈蒲清、吴秋林的两部著作及文章,虽然是对旧作的更新再版,但恰恰是“新寓言文学史”最具血肉的呈现,实际上完成了对新寓言文学最重要的一次整体性的历史塑形,为中国新寓言文学史的研究填埋下一块最重要的基石,对之后新寓言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是又一次对新寓言文学史建设进行历史性梳理,其意义不能低估。值得一提的是,吴秋林正在进行着《当代寓言文学史》的撰述,期望能尽快看到他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像石牧林《宋代寓言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王欢《列子寓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胡怀琛<中国寓言研究>的学术史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刘雯《<吕氏春秋>寓言结构研究》(《济南大学学报》2010年);慈琪《清末民初的寓言:宗教与世俗》(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等,也是寓言历史化研究的文章。

3、对寓言的地域化研究

同时,寓言研究者对地域新寓言文学的重视程度也走向自觉,寓言文学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这种状况可称为“现代性与地域化的交织”。在寓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域中,寓言文学地域化研究趋势很明显。寓言文学研究中的地域化取向,是强调以寓言文化个性为背景,在诸如寓言文学研究的对象,论题的选择,以及论述的方法论和论述的文化视角方面进行的寓言文学的研究。浓重的地缘性文化会生成具有特色的寓言文学作品,地域寓言文学研究的深化,必将引起人们对于本土寓言文学的关注,这既是地域寓言文学活动自身发展趋势所推动,也是地域寓言文学研究作为新寓言文学建设之一重要部分的意义之所在。这种地域化寓言文学研究趋势,既是寓言文学研究对象的地域性选择,比如温州、襄阳樊城、黄岩、贵州寓言文学现象成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对中国新寓言文学的历史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寓言文学研究对象的地域性选择是很自然的。寓言文学研究者对地域作家作品及各种寓言文学作品的批评和思考,有许多成果。如凡夫《中国当代寓言的高峰 ——《百年浙江寓言精选》序》((2017年7月);张锦贻《论浙江寓言——<百年浙江寓言精选>序2》(2017年7月);马筑生《浙江人与中国寓言文学》(孙建江主编《中国寓言研究》2019年5月);周冰冰《浙江寓言作家群综述》(同上);陆生作《浙江寓言文学:中国寓言文学的高原》(同上);张锦贻《论黄岩作家群寓言创作的美学品质》(《黄岩文学》2015年第三期总32期);汤祥龙《丰富多彩的无锡民间寓言》(无锡新闻传媒2018);邱来根《回顾黄岩寓言作家群的形成》(《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鉴》2015—2016);马筑生《谈谈黄岩寓言流派》(同上)、《论贵州寓言创作》(同上)、《贵州寓言诗创作述论》(2016年4月《贵州儿童文学史》)、《水族双歌:世界最早的寓言诗》(同上)、《论赵修朝寓言特色》(同上)、《叶澍的寓言》(同上)、《吕金华的寓言》(2015年9月中国寓言网);杨远承《“直白”与“暗谕”——寓言诗创作例话》(2013年8月《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及唐池子《云南少数民族寓言自然观初探》(同上)等,都是关注地域寓言文学的研究成果。

4、对寓言与儿童文学关系的研究

20世纪早期,茅盾将寓言作品与一般的童话、故事进行共同编类。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使得中国新文学中的寓言文学一开始就被人们当作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种认识和理解下产生的的寓言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寓言文学理论的框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批儿童文学的理论家、作家就关注和创作寓言作品,使中国新寓言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得到了更加的强化和稳固。比如现代作家郑振铎对寓言文学的论述,金近等作家的一些寓言创作。到了当代,寓言的儿童文学性质甚至被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团体或奖项固化了下来,金江、彭文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寓言作家的创作,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趋向。寓言创作沦为了儿童文学的二级文学品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寓言文学的发展。有寓言作家曾想改变这种状况,比如冯雪峰、黄瑞云、凝溪、盖壤、黄永玉、凡夫等的寓言文学创作,都自觉地转向了“理性诗篇”。但寓言文学儿童文学化的趋势一直流布当代。

新寓言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可以使寓言文学通俗易懂,增强故事性,具备儿童情趣,适合儿童阅读欣赏,但似乎也削弱了寓言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拥有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世俗智慧,动摇和弱化了寓言文学本来的作为“理性的诗篇”根基。

近期,有研究者对寓言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关注,比如汤祥龙《寓言应有其一席之地》(2018年7月9日《文艺报》);朱丽秋《寓言小众化趋势小议》(2018年7月《儿童文学信息》);王宝泉《也谈对当前寓言的一点感想》(2016年3月中国寓言网)等文,表现出一种对寓言文学发展的忧虑。

有研究者对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关注,力图厘清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比如唐池子《寓言对当代儿童的意义》(寓言文学温州论坛暨2019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交流)研究寓言对儿童的意义;王昆建《童话寓言异同辩》(《儿童文学初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谈童话、寓言的关系;马筑生《浅谈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2014年9月中国寓言网),论述了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在寓言界引起争论,有较高的关注度。

5、对当代寓言作家作品的研究

许多的寓言研究者对当代寓言文学作家及作品进行关注,如蒋风《在孩子们眼中的寓言》《给孩子以智慧和欢乐——读邝金鼻的寓言和童话》(《儿童文学缀集》浙江少儿社2015年12月);陈漱渝《“锦鸡”指谁——对一篇雪峰寓言的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7期);吴广孝《<寓言探美>笔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鉴2015-2016);石飞《什么样的寓言是好寓言——读黄瑞云<寓言参同契>》(孙建江主编《中国寓言研究·第一辑》2019年5月浙江少儿社);《侯建忠《新水浒外传》序》(《新水浒外传》团结出版社2019年5月)、马筑生《品味朱锵寓言的三昧》(《儿童文学信息》2018年总84期)《张孝成寓言印象》(同上);徐忠志《<傻子寓言>赋予古老文体新的生命力》(《文艺报》2011年);俞泉《一部戳到时代痛处的寓言》(《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浅谈侯建忠寓言的思想性与艺术表现手法》(《塞北文苑》2018年第1期);桂剑雄《寓言,在生活里不断行走》《荆棘与松树》(浙江少儿童社2018年5月);蕉椰《格言的智慧》(2011年菲律宾《世界日报》“蕉椰杂谈”专栏);冷月潇潇《颠覆伊索——马长山先生寓言管窥》(2010年10月);谢振《500多个微触动——<读中国当代微小说精品>》、《微寓言,很适合学生阅读》(2019年9月《儿童文学信息》);桂剑雄《品余途》(2010年5月中国寓言网);杨红霞《“四季物语”——四“大”有为》(2011年4月);栖云柳《处处留心皆文章——读<金雷泉行者寓言>有感》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利芳教授《谈当代寓言作家》(“太阳好了博客”2011年3月)一文,对当代凡夫、马长山、王位、少军、吕金华、吕华阳、戎林、冰子、李玉华、邹海鹏、邱来根、吴广孝、吴礼鑫、张培智、杨福久、罗丹、海代泉、钱欣葆、黄瑞云、樊发稼、薛贤荣等21位当代活跃的寓言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评价;侯建忠《寓林撷英》(黄河出版社2014年12月)一书,选取了百篇当代寓言文学作品,分别进行了点评。

6、对“语文教育的寓言文学”的研究

在寓言文学研究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分化出了“语文教育的寓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寓言文学”的研究也是近期寓言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小学乃至幼儿园语文、语言教材常将寓言文学作品编入,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材也一般都列有寓言文学的章节,因此对寓言文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很快成为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一个研究领域。这批“语文教育的寓言文学”研究者,有不少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也不少,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源。“语文教育的寓言文学”研究近期出现了一大批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景海霞、关蕊《在寓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2009年》;倪迅《寓言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许红莉《让寓言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江苏教育报》2011年》);陈岳纯《寓言: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杜传坤《透视与反思:试论幼儿寓言教学》(《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 第2期);张丛珊《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初探》(《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年5月);王云淼、臧丽娟《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年10期);李晓萍《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吕素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年4月);罗阳《寓言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及策略》(《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1期);郑荔《幼儿会受“坏”狐狸的影响吗——兼谈寓言故事的教学策略》(《幼儿教育》2013年第7期);冯叶琼《“四化”寓言故事,让“寓言”更有效》(《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3年12期);张继伟《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寓言故事的教学活动》(《才智》2013年29期);戴奕《小学语文寓言编选情况及教学现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冯炜玲《浅谈寓言教学中的语文味》(《安徽教育》2014年第5期);吴霞《运用寓言故事,开展有效教学——浅谈寓言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9期);徐友凤《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刘桂华《小学<朝鲜语文>所载寓言教育的儿童心理》(《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徐友凤《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于强《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7期)、《寓言教学学段目标的缺失与建构》(《教学与管理》2015年11期);叶文洁《小学寓言教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孙海霞《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方法研究——以《盲人摸象》教学为例》(《吉林教育》2015年31期);陈春珠《小学语文中寓言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考试周刊2015年89期);李蓓《寓言教学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揠苗助长>教学案例》(《语文知识》2016年10月总330期);戴薇《如何利用寓言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内蒙古教育》2016年35期);陈心《探讨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新课程(上)》2016年12期);韦治纯《让小学寓言教学鲜活起来》(《教书育人》2017年第1期);李迎春《浅析寓言教学中的复述训练》(《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0期);姜华《寓言教学境界浅谈》(《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0期);丛智芳《智慧的寓言与愚笨的问题——寓言教学所想》(《内蒙古教育》2017年13期);徐竹琴《小学语文寓言故事专题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17年);唐晨阳《基于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柴慧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寓言阅读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戴雪红《加强寓言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能力探研》(《成才之路》2018年第7期);寇鹏《寓言教学及教学关注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12期);蔡海蓉《寓言于事,寓意于言,寓法于教——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为例谈寓言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22期);刘艳侠《借力寓意教学,剑指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以《螳螂捕蝉》的教学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19期);成建华《基于课程视角和问题导向的寓言教学》(《北京市教育学会2018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王月霞《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探究》(《青岛大学学报》2018年);武新婷《幼儿园寓言教学研究》(《山东山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王杰《小学语文寓言类选文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18年);宁敏《在寓言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等等。

二、如何拓展寓言文学研究的路径

近期寓言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中国新寓言文学研究对中国新文学来讲具有特定意义。文学研究向来重视文学分品类研究,诗歌论、小说论、戏剧论、童话论、散文论等分品类研究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且成果丰硕。而近期寓言文学品类研究却少见深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论的、历史的、作家、作品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寓言文学研究体系化的形成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近期寓言文学研究总体上没有在全国形成大的影响,寓言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一支有自觉性的、有实力的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队伍,寓言文学研究还缺少近期之前那样有全国知名度乃至世界知名度的权威的寓言文学学者、理论研究家,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常常难于发表,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在总体上仍滞后于其它文学品类的理论研究,对寓言文学理论研究的整体观念还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

这个整体观念如何取得突破性的变化呢?

一是要组成一支有自觉性的、有实力的寓言文学理论研究队伍,特别是吸引在高校工作的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的有学术研究功底的研究者加入到寓言文学研究队伍中来。从前文例举来看,高校潜藏着一批寓言文学的研究人才,比如李利芳、侯颖都既是文学博士又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传坤是文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也不乏像韩雄飞那样的文学博士,像吴振尘那样的文学硕士、副教授就更多了。怎样使他们自觉地、持续地关注和研究寓言文学,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二是寓言文学理论研究要突破一般的作家作品论的樊篱。虽然,寓言文学批评实际是对作品的再一次创造,寓言批评家可以让寓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寓言文学作品批评只是寓言文学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用寓言文学批评代替寓言文学理论,因此,不能止步于寓言文学作品的批评,要从寓言文学批评走向寓言理论研究,寓言文学理论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三是寓言文学理论研究要打破地域局限。寓言文学研究者不仅要做好地方寓言作家作品的评论工作,更要在寓言文学基础理论,寓言文学史,比较寓言文学等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理论体系。一方面,寓言研究者不要局限于地域寓言文学的研究,而是要走向更高的层面,要有全国的寓言文学视野、世界的寓言文学视野;另一方面,要改变寓言文学理论研究者的对于寓言作家作品的依附性,要确立文学理论研究者的独立地位,不要局限于寓言作家作品的研究,要把视野扩展至寓言文学理论的研究。这是当代寓言文学理论应该走的道路,从寓言文学批评走向寓言文学理论研究,这条路并不容易,但近期寓言文学理论已作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比如陈蒲清、顾建华、吴秋林(可惜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不再年轻)的研究。面向未来,我们期待着新寓言文学理论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建设寓言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这也是重要的一环。2019年5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主管主办,孙建江主编的《中国寓言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中国寓言研究》的刊出标志着中国的新寓言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建设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即是说,《中国寓言研究》丛刊的创办是中国新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1919年至2019年,一百年来,中国就不曾有过专门的寓言文学理论研究刊物,这是中国新寓言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种本质上的变化。我们期待着《中国寓言研究》丛刊不光面向中寓会会内的寓言文学研究者,还能面向会外的寓言文学研究者,期待着《中国寓言研究》丛刊在建设一支有实力的寓言文学理论研究队伍上发挥作用。

原载《中国寓言研究》第二辑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fable.cn/content-977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学-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学-寓言文学研究现状及其拓展路径;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yuy/2438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马儿童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2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