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铁杵成针的故事 ,对于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白-铁杵成针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但他小时候也曾不爱学习。
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课,外面来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会儿再说。”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师父发现了,叹息道 :“哎,孺子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一点就通,可惜心不在学习上面啊。”于是,有一位师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白依旧心不在焉。趁师父不注意,李白朝伙伴们做了一个鬼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父见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释,师父就撵走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学,师父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两耳如同生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白收拾行李走了。其实这一切都在师父的安排之中。师父把这一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一个老奶奶去处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个亭子,就绕进去了,问:“老奶奶,可不可以给我一碗水喝。”老奶奶说:“可以,在桌上。”李白这时发现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天生的好奇心让李白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针。”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白问老奶奶:“值得吗?”老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李白的好奇心来了,说:“能给我磨一下吗?”老奶奶答道:“你这细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气匆匆地走了,当他走到门口时,老奶奶又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顿了一下,琢磨了一下这句话,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这时,师父也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怕李白真得一走了之。对他的师弟正在发火呢!此时李白回来了,师弟给师兄使了个眼法,师傅气冲冲地说:“走了,就别再回来了。”李白跪在地上说:“师父,我错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师父笑了。
从此,李白一心一意学本领。长大以后,成了一名闻名国内的大诗人!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原文出处:https://www.qigushi.com/chengyugushi/1661876441134529.html
以上是关于李白-铁杵成针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给儿童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白-铁杵成针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rc-yjbl.com/chengy/6300.html。